其实高俅已经相当幸运,他多次躲过梁山泊好汉的报仇,朝廷也未将他处死,看看之前狼狈为奸的同僚们(蔡京、童贯等),也应该好自为之了。
只是之前林冲也曾发配沧州道,在山神庙里面挨饿受冻,高俅这一个结局,也许是作者特意安排,应了天道轮回的意思。
水浒后传:蔡京、高俅、童贯、蔡攸都被毒酒灌死
《荡寇志》、《残水浒》是承接通行版水浒传七十回,而《水浒后传》是从一百二十回后续写。
宋江被毒死后,梁山泊其他头领各奔东西,大致分为三拨人马:
其一,登云山落草,原来那祝家庄的栾廷玉竟然排在第一,后面分别是孙立、阮小七、扈成、孙新、顾大嫂、邹润等人。
其二,饮马川落草,以李应、裴宣、蔡庆为核心,后来又加进了呼延灼、燕青、杨林、樊瑞、公孙胜、朱武、柴进、杜兴、关胜、朱仝等人。
其三,暹罗国官兵,李俊为首领,官职是征东元帅,底下有童威、童猛、费保、乐和等人。
后来,登云山、饮马川人马又投奔暹罗国李俊,并推他为国主,在此简单介绍,不再赘述,仍说回蔡京、高俅、童贯、蔡攸的事情。
《水浒后传》中仍有陈东建言诛贼的桥段,只是这回宋钦宗没有答应斩首示众,而是将老贼们发配远方,分为两路:蔡京、蔡攸、高俅、童贯作一路,押解儋州;王黼、杨戬、梁师成作一路,押解播州。
这奸臣一旦失势,仇家自然蜂拥而至,李纲就吩咐一位叫王铁杖的雄猛好汉到途中全部刺杀。播州这一路倒是刺杀个干净利落,蔡京毕竟老奸巨猾,生怕途中有变,贿赂押解的官吏,不走驿馆,只借住民房,奉命刺杀的王铁杖一个人影都没见着。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随着金国攻陷宋朝国都,天子南迁,饮马川也落入金国的军事管辖范围,李应等众头领决定抛弃基业,同样南迁归宗,途中刚好撞见了发配路上的蔡京、高俅等四人。
燕青曾经去京师见过天子,对朝廷大臣还算熟悉,看到这几人面目似曾相识,仔细一问,原来是四大奸臣,不禁笑道:“今狭路相逢,不可怠慢。”(其实是冤家路窄)
毫无疑问,落在梁山泊众人手里的奸贼们,只能祈祷折磨得少一点、快一点了。王进、柴进、樊瑞等人纷纷怒叱奸贼们之前的构陷,又请出宋江、卢俊义、李逵、林冲、吴用、花荣的牌位,点了香烛,拜了四拜,斟上四大碗毒酒,每人一碗扯着耳朵灌下去。
李应又叫人把尸骸拖出城外,任从鸟啄狼餐。
宋江被毒死,这四大奸臣也被毒死,岂不妙哉?
残水浒:高俅、高衙内父子和牛一起当作“三牲”活祭
如果说《荡寇志》、《水浒后传》手段还稍显仁慈(前者还有活路,后者也未折磨),那么《残水浒》也不愧凶“残”之名:高俅、高衙内父子竟被活祭!
这回高俅因为和童贯争宠被挤,调到兖州府监酒税,儿子高衙内也在身边。后来高俅又疏通童贯,设法占得一些收燕军功,准备回京师再谋一官半职。
林冲打听得到这个消息,又知道他们走水路,不禁喜出望外:他们走的水路,恰好正是梁山泊掌控范围。他也不打扰宋江,直接带了阮氏三兄弟和时迁,找到高俅父子所在的船只。
估摸寻仇的人总是想猫捉老鼠,林冲也不直接抓走,假扮求见的地方官商,递上拜访的手本。高俅父子看到之后,知道林冲在跟着他们的船,吓得一夜没睡,号令船夫赶紧走别的水路。
林冲这会儿就像幽灵一般,沿途不断将手本递上,炙烤高俅父子绷紧的神经。幽灵终有现身的一天,在第三天,船停在了一个叫断篙港的地方,由于篷索断了,水手出去重新安装。高俅无所事事地踱上船头来看,旁边一名纤夫突然摘下范阳笠(一种帽子),说道:“太尉!别来无恙?”
此人正是林冲。林冲这会儿笑嘻嘻,将船调转回梁山泊,沿途逼着高俅父子一口气喝下五六大碗酒、七八片肉,直到他们实在吃不下为止。
到了梁山泊,宋江等一众头领得到消息都过来了,吩咐好宋清准备好祭筳。只见高俅父子“都已在水边洗刷干净,披红插花,木塞衔口”,林冲又临时吩咐捆上一只黄牛放在中间,合作“三牲”,摆上祭盘。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拜神的习俗?三牲指的是牛、羊、猪,是拜神祭祀常用的食物。林冲此举将高俅父子比作羊和猪,倒也是十分恰当。
旁边操刀鬼曹正捧刀盘伺候,林冲还嘱咐让他祭祀完成后将高俅父子送厨房烹饪,黄牛可以放生,之后便是一阵哀嚎,悼念妻子的情义,十年大仇今日终于得报。
哭着、祭着,从早上一直弄到中午,祭礼才终于搞完。
结语
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尽管三版水浒高俅的结局各不相同,但都符合儒家老夫子的价值观:林冲曾被刺配沧州,《荡寇志》中也将高俅刺配沧州;宋江被高俅等人毒死,《水浒后传》中高俅等四大奸臣也被毒死;林冲因为高俅父子的迫害被迫离家、妻子也因此自杀,《残水浒》就将高俅父子活祭悼念林冲之妻。
虽然形式并不一致,理念却都相同,三位作者殊途同归,输出了儒家的观念。要换作和尚、道士来写,恐怕高俅的下场还会更好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