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存在時期1931年-1950年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種類陸軍輕步兵功能由鄂豫皖蘇區紅軍第四方面軍逐步改編擴建規模28萬餘人駐軍/總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冠名自晉冀魯豫邊區專用顏色灰色制服進行曲八路軍進行曲裝備中正式步槍漢陽八八式步槍三八式步槍九九式步槍四一式山炮土製手榴彈九一式手榴彈九七式手榴彈毛瑟C96手槍南部手槍參與戰役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指揮官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標識臂章解放軍軍徽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簡稱二野,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五大主力部隊之一。是由晉冀魯豫邊區的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組建和發展起來,最初名為中原野戰軍(簡稱中野)。總兵力達28萬餘人。因為該部隊為劉伯承和鄧小平領導,也稱為「劉鄧大軍」[1]。

沿革[編輯]

1945年8月20日,撤銷北方局,改為晉冀魯豫中央局;八路軍一二九師改為晉冀魯豫軍區。1946年7月14日成立晉冀魯豫野戰軍指揮部,由軍區領導指揮。1947年5月改組成立新的中原局,鄧小平任書記(兼晉冀魯豫中央局書記)。1947年6月,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已發展到42萬人,其中野戰軍5個縱隊,炮兵和工兵的建設有進一步發展,各二級軍區所轄獨立旅已達10個。 1947年6月10日,第一、第二、第三、第六縱隊12萬餘人組成晉冀魯豫南征野戰軍,執行挺進中原創建大別山根據地的戰略任務。6月23日,野戰軍指揮部率南征大軍由安陽地區向樓陽壽張地區出動。6月30日晚,野戰軍四個縱隊在冀魯豫軍區部隊的配合下,發起魯西南戰役,殲敵四個師部、九個半旅6萬餘人,揭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1947年7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稱「南征野戰軍」,實力為4個縱隊、13個旅、39個步兵團、1個騎兵團,團有迫炮連,旅有炮兵連,縱隊有炮兵營,各縱都有教導團,共計11萬餘人。1947年7月27日,以第四縱隊與第九縱隊及西北民主聯軍第三十八軍共10個旅8萬人組成陳謝集團,挺進豫西創建鄂豫陝根據地,協助陝甘寧擊破胡宗南的進攻,並配合劉鄧「大舉出擊,經略中原」。1947年9月22日中央軍委令「陳粟西兵團改為晉冀魯豫野戰軍」但實際未實施。

1948年5月9日根據中央電示,在寶豐縣改組中原局的領導,南征野戰軍與陳謝兵團正式改稱中原野戰軍(轄第1、2、3、4、6、9、11縱隊,約15萬人),同時成立中原軍區(轄鄂豫、桐柏、江漢、豫西、陝南、豫皖蘇軍區),「軍區、野戰軍不分設」(1948年6月22日中原局致中央電)。1948年6月4日,鄧劉致電軍委,報告四月份中原野戰軍兵力統計:一、三、六縱隊及野直共6萬2,108人,地方武裝桐柏、鄂豫、皖西、江漢、豫皖蘇五個軍區共13萬5,745人,總計19萬7,853人(不含陳謝集團第四、九縱隊與豫西、陝南軍區)。1948年8約,中原野戰軍第一縱隊3個旅,第二縱隊2個旅,第三縱隊3個旅,第四縱隊4個旅,第六縱隊3個旅,第九縱隊2個旅,第十一縱隊3個旅,共20個旅、約15萬人。1948年9月間,中原軍區部隊發展到21萬人,組成了7個軍區、8個獨立旅(師)、32個軍分區。其中,豫西軍區6個軍分區,4.8萬人;豫皖蘇軍區1個獨立旅、8個軍分區,4.9萬人;陝南軍區1個師、1個獨立旅、兩個軍分區,2.4萬人;桐柏軍區1個獨立旅、4個軍分區,2.2萬人;江漢軍區1個獨立旅、4個軍分區,2.7萬人;皖西軍區1個獨立旅、3個軍分區(另有第四軍分區);鄂豫軍區2個教導旅、5個軍分區;軍分區和縣均建立基幹團,區建立了區干隊,並健全了制度。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為第二野戰軍。經過整編,二野的總兵力達28萬餘人,其中在石家莊接收華北新兵16,000人,東北補訓師1萬人,天津2萬俘虜、北平2萬俘虜。1949年2月21日,第二野戰軍與中原軍區正式分開,劉伯承、鄧小平、鄧子恢、張際春、李達、李先念致電二野各兵團、各軍、各(二級)軍區首長並報軍委,通報中原負責人分工和電台聯絡的有關規定:以劉、鄧、張、李專理野戰軍工作;鄧子恢、李先念專理中原軍區工作。電台聯絡規定:各軍區行政、作戰諸事宜直報軍區,非有特殊情形,不與野戰軍司令部聯絡;各兵團及各軍行政、作戰事宜都直向野戰軍司令部報告,沒有特殊情況,不與軍區聯絡;野戰軍和各軍區之間有必要通報,由野戰軍司令部商同中原軍區臨時聯絡。

第二野戰軍和第三野戰軍均參加了淮海戰役,此役解放軍投入66萬官兵[2]加40萬地方武裝[3]。並在之後共同發起渡江戰役,並參加了接管南京、南昌等城市的工作。1949年11月,第二野戰軍主力在第一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各一部的協同下,向川黔進軍,舉行了成都戰役。1949年9、10月間,進軍西南的部隊;二野直屬部隊82,331人,第3兵團119,364人,第4兵團12萬人,第5兵團102,357人,西北軍區直屬部隊31,577人,第18兵團96,368人,共計551,997人。

截至202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集團軍中,有3個是前二野(中野)下屬:

第71集團軍(前二野第12軍、中野6縱)

第77集團軍(前二野第13軍)

第78集團軍(前二野第16軍、中野1縱)

改編[編輯]

1950年2月22日,西南軍區成立,賀龍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下轄西康、川西、川北、川東、川南、雲南、貴州、西藏8個軍區。同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併入西南軍區,撤消兵團和野戰軍機構。

第二野戰軍編制[編輯]

野戰軍總部[編輯]

司令員

政治委員

副政治委員

政治部主任

參謀長

副參謀長

政委鄧小平與司令員劉伯承

宋任窮、張際春

張際春(兼)

李達

曾希聖

中共第二野戰軍前委委員: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陳賡、李達;書記:鄧小平

司令部

作戰處處長:姚繼明

軍政處處長:余非

情報處處長:柴軍武

新聞處處長:李永悌

通信處處長:張有年

機要處處長:林桂森

軍械處處長:黃以仁

政治部

組織部部長:陳鶴橋

宣傳部 部長陳斐琴 副部長王敏昭

新華社二野總分社 社長陳斐琴兼 第一副社長王敏昭兼 第二副社長繆海稜

保衛部部長:卜盛光

民運部部長:李庭桂

聯絡部部長:楊松青

俘管處處長:袁血卒

編輯出版處處長:胡痴

直屬政治處主任:唐濟盤

後勤司令部(1949年2月成立) 司令員兼政委:段君毅 副司令員:劉岱峰、姚繼鳴兼參謀長 副政治委員:穰明德 政治部主任:鄧存倫/盧南樵

供給部部長:劉岱峰兼/李泛山 政委譚映月

衛生部部長:齊仲桓/錢信忠 政治委員:馬琮璜

兵站部部長:李靜宜 政治委員:蕭鵬

運輸部部長:何郝炬 政治委員:楊傑

後方總留守處主任:卜盛光

下屬部隊[編輯]

兵團/直屬

兵團司令

兵團政委

兵團其他領導

下屬軍

軍長

軍政委

軍其他領導

下屬師

第3兵團

陳錫聯上將

謝富治上將

副司令員王近山中將副司令員杜義德中將政治部主任閻紅彥上將副參謀長王蘊瑞少將政治部副主任鍾漢華中將後勤部部長劉清/胥光義

第10軍

杜義德中將

王維綱

副軍長范朝利中將 參謀長高厚良少將 政治部主任許夢俠供給部部長陳三紀衛生部部長孫毅華

第28師師長陳中民/張奇 政委姚克佑

第29師師長周發田 政委於笑虹第30師師長馬忠全 政委魯大東

第11軍

曾紹山中將

鮑先志中將

副軍長鄭國仲少將參謀長楊國宇少將政治部主任劉華清少將、上將/胥治中後勤部部長王子清

第31師師長趙蘭田 政委周維

第32師師長何正文 政委盧南樵

第33師師長童國貴 政委高治國

第12軍

王近山中將

副軍長蕭永銀少將副政治委員李震少將政治部主任李開湘少將後勤部部長王耀顯

第34師師長尤太忠 政委邵子言/唐平鑄

第35師師長李德生 政委李如海

第36師師長邢榮傑 政委劉昌

第4兵團

陳賡大將

副司令員郭天民上將副政治委員劉志堅中將參謀長郭天民兼政治部主任劉志堅兼政治部副主任胡榮貴少將後勤部部長趙炳潤後勤部政治委員楊世榮

第13軍

周希漢中將

劉有光少將

副軍長陳康中將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廖冠賢少將後勤部部長任學恭

第37師師長周學義政委雷起雲

第38師師長徐其孝政委南靜之/張丕緒

第39師師長黎錫福政委侯德才

第14軍

李成芳中將

雷榮天

副軍長兼參謀長王啟明少將政治部主任朱佩瑄供給部部長黨元成衛生部部長劉輝儒

第40師師長劉豐政委侯良輔

第41師師長查玉升政委丁榮昌/陳明(後)

第42師師長廖運周政委張子明

第15軍

秦基偉中將、上將

谷景生少將

副軍長劉昌毅中將參謀長張蘊鈺少將政治部主任余洪遠少將後勤部剖長 胡孝武

第43師師長張顯揚政委薛濤

第44師師長兼政委向守志

第45師師長崔建功

第5兵團

楊勇上將

蘇振華上將

副政治委員張霖之政治部主任甘渭漢中將副參謀長潘焱少將政治部副主任石新安少將後勤部部長吳機章

第16軍

尹先炳

王輝球中將

副政治委員戴潤生少將參謀長楊俊生少將政治部主任吳實後勤部部長尹痴生

第46師師長齊丁根政委范陽春

第47師師長李覺/鄭統一政委郭強

第48師師長鄭統一/王曉(代理)政委李一非/姜思毅

第17軍

王秉璋中將

趙健民

副政治委員肖元禮少將參謀長劉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少將後勤部部長王耀華

第49師師長汪家道政委況玉純

第50師師長胡華居政委卿正興

第51師師長閔學勝政委崔子明

第18軍[註 1]

張國華中將

譚冠三中將

副軍長昌炳桂 副政治委員王幼平副政治委員王其梅少將參謀長陳明義少將政治部主任郭影秋後勤部部長夏仲遠

第52師師長吳忠政委劉振國

第53師師長金紹山政委王其梅

第54師師長魏洪亮政委羅野崗

直屬部隊

第19軍[註 2]

劉金軒中將

張邦英 第二政治委員汪鋒

副軍長陳先瑞中將副政治委員李耀中將參謀長薛克忠少將

第55師

師長符先輝 政委張明

第57師師長張振復 政委張文彬

第58軍[註 3]

高樹勛/孔慶德中將

方正平中將

副軍長楊秀昆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張力之參謀長張西三少將

第172師師長楊樹根 政委李福堯第173師師長李定灼政委吳罡第174師師長何濟林

特種兵縱隊

李達(兼)

李達(兼)

副司令員孔從洲中將副政治委員譚善和少將參謀長趙章成少將/巫金峰政治部主任張力雄少將

榴彈炮團戰車隊工兵團

後勤司令部

段君毅

段君毅(兼)

副司令員 劉岱峰、姚繼鳴

副政治委員 穰明德 政治部主任 鄧存倫

另見[編輯]

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

注釋[編輯]

^ 由豫皖蘇軍區機關及其獨立旅和各軍分區基幹團、第1縱隊第20旅組建

^ 1949年5月,以陝南軍區為基礎成立第19軍,奉命暫歸第一野戰軍指揮。1949年11月,奉命劃歸第二野戰軍指揮。1950年底,陝南軍區撤銷,19軍移防西安兼陝西軍區。1952年番號撤銷。

^ 1949年2月,由桐柏軍區第10縱隊改稱第58軍。5月,第172師劃歸湖北軍區,第173師、第174師劃歸河南軍區。9月軍部機關與河南軍區機關合併,番號撤銷。

參考文獻[編輯]

^ 唐義路.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 軍事科學出版社. 1997年: 70頁. ISBN 978-7-80021-963-4. 第三卷 (中文(簡體)).

^ 徐州市政府网站. [2014-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13).

^ 郡眾路線:中國共產黨「趕考」路上的生命線

相关推荐

所有产品
365bet平台网址

所有产品

📅 07-08 👁️ 3445
YY短位ID申请规则,持有标准及短位ID常见问题解答
365bet日博娱乐

YY短位ID申请规则,持有标准及短位ID常见问题解答

📅 07-09 👁️ 9617
电信开通香港漫游:详细指南
best365网页版登录

电信开通香港漫游:详细指南

📅 07-22 👁️ 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