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追溯人文历史,弘扬家族文化

【祭祖】追溯人文历史,弘扬家族文化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据记载,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就此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第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第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族谱;第五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第五种说法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的刘累,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但考证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刘氏的衍变也经历好多种,从刘累的御龙氏到豕韦氏,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之后又到士氏、司空氏、隋氏、范氏、春秋时期的刘氏。关于刘姓的得姓经纬,有一部《泰和刘氏先得录》的序文,记述得最为清楚:“惟刘姓出自祁,其后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事夏孔甲为御龙氏,子孙在商更为豕韦氏,又更为唐杜氏,至周又更为杜氏,杜氏生士荐为士师,因官命氏,又更为士氏,至晋,士会入秦,虽复归于晋,而子孙留秦者,遂稽刘累之名别姓刘氏,此得姓之所始。”

山西是刘姓的发源地之一,因为当年尧帝的主要活动地区就在今天的山西。另外,有许多刘氏族谱认为,山西洪洞是刘氏的最早发源,并说当年刘姓的得姓大始祖、尧帝的儿子源明的封地—刘,就在洪洞。虽然不敢赞同这一说法,但却相信山西确是先秦时期也即刘姓滥觞时期刘姓远古祖先们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

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其中,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于公元前211年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建立西汉。刘 向: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是我国目录学之祖。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公园221年正式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

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

接下来追溯下我的姓氏家族史。有这一歌谣流传“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歌谣和传说标示着历史对发生在明代的一串惊天动地的“老鹳窝底下”事件的惨痛记忆。位于洪洞县城北端的大槐树公园,据文献记载,明代这里有座广济寺,系唐贞观二年所建。寺旁有株汉朝古槐。十几年前建成的大槐树公园,古槐遗址,是一座清末民初建立的碑亭,碑亭飞檐斗拱。碑上镌有的“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据有关记载,明朝大槐树移民在陕、甘、宁地区的51个县(市)分布。陕西、甘肃的移民分布在关中地区(张掖、民乐就在其中),宝鸡地区及邻近山西地区多一些,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山东、河南间接迁移去的。根据先辈口述这样一段先祖在张掖的迁徙史:在约康熙十二年间,由于国泰民安,中原地带人口急速膨胀,官府要山西往全国各地迁民。先在山西洪洞县大回府(相当现在移民局)集聚,当时大回府(在洪洞广济寺设置)有大槐树树亩,迁民都在大槐树下暂住,由于大回府和大槐树同音,所以后辈只记得大槐树了。当时我先祖刘氏夫妇二人携五子二女举家迁至张掖西(居住一段时期。嫁二女、留一子后,再携四子至现民乐三堡居住,后妇同二子留驻任官。夫再携儿子至现在易家新庄,耕读为本,艰苦创业,世世代代修养生息,繁衍后代。从以上文学著作及有关考证记载叙述说明我的刘氏先祖很有可能就在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期间逐渐迁徙至黑河流域(现张掖)。

姓名,在社会交往中,是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代号,在本家族中,又是区别辈份所必需的。若要人长久,一生幸福快乐,必须修身养性、立德为本、与人为善、崇尚科学、艰苦劳动、把握机遇、平和处世,而不是单纯把希望寄托在名字上。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通常把期望和祝福寄托在起名用字上。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好名字,更希望子孙后代人人都有好名字,而且奢望这些好名字能给人的一生带来好运和幸福,这也是不切实际的非科学的观念。要使一个家族内各代人的名字不出现重复和混乱,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出了“字辈”这一被所有人都能接受的科学的方法,形成了中国式的传统的按字排辈方法取名的一种规矩、同一辈份兄弟姐妹的名字用一个字派来约束,体现祖孙父子的顺序。从古至今,字辈这种传统的命名方式一直被沿用,使其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了家谱中的字辈,人们就可以在亲族血脉的坐标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判断出与他人的长幼大小关系。这样,我们在字辈谱中所看到的不仅只是血缘网络图,而且还有我们民族的心理结构和民族意识,寓含着一个家族的美好愿望和宏伟理想。

我的刘氏家族据说早年有家谱,但近辈都无从知晓,各辈名讳用字是否有依据已经无可考证。在先祖移居新庄近至今,子孙后人繁衍了约十五代。初步统计,目前生活的就有六代人同世。纵观近年对新生一代人起名的情况,由于家族户大人多,起名比较混乱,致使族中许多人对一脉刘氏族人辈份大小不清,各屋各支各辈的取名用字就成了一个十分重大而严肃的问题。见面不知如何称呼的情况比比皆是,尤其是隔辈人或同辈用一个名字(或音同的名字)给辈份排序造成更大的混乱。起名中的混乱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何种因素,都不利于后人的传承教育和户族亲人之间的和谐团结。为了正本清源,纯洁血统关系、分清大小辈份、避免今后长幼次序以及重名反复出现等情况,重修家谱是非常必要的,或许是对文化的一种尊重吧。

中国优秀文化根基不变,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我们必须要牢记历史,重温文化经典,学习文化知识,挖掘整理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汲取精华。而我们刘氏历来书香启后,耕读传家,为了使今后世系清晰、世代子孙承前启后,把祖先遗传下来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也号召家族人员学习人文知识,铸就精神灵魂;弘扬民族文化,光宗耀祖。

注明:文章涉及的文献史料,与平时搜集整理。为保护和整理正在逝去的记忆,传承古老文明,挖掘中华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惦念先祖,今天进一步整理成章,希望有参考价值。如讲述与现存文献史料有出入,以现存文献史料为准。摘录人:刘俊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手机如何VPN:5分钟搞定翻墙设置指南
365bet平台网址

手机如何VPN:5分钟搞定翻墙设置指南

📅 08-05 👁️ 8560
自制芝麻酱
365bet平台网址

自制芝麻酱

📅 07-01 👁️ 5247
一日一言 | 你为什么要那么努力?
365bet平台网址

一日一言 | 你为什么要那么努力?

📅 07-20 👁️ 8381